2017年,台式机硬盘的配置重点在于寻求性能、存储空间与预算之间的平衡。那时,机械硬盘在存储量上仍具优势,而固态硬盘则因速度更快而逐渐流行开来。众多用户倾向于采用混合搭配的方式。以下将从多个角度对当年硬盘选择的要点进行剖析,以助你梳理思路。
系统盘首选固态硬盘
系统盘对于速度的要求尤为严格,而在2017年,SSD成为了最佳选择。当时,主流的容量大多在120GB到256GB之间,比如三星的850 EVO和浦科特M7V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型号。这些型号的读取速度可以达到500MB/s以上,开机时间更是能缩短至10秒以内,软件的加载速度也显著提升。如果预算有限,120GB的存储空间就足够用来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的应用程序;若是经常玩大型游戏或者使用专业软件,那么256GB的容量可以减少因空间不足而频繁清理的烦恼。
选择固态硬盘时需关注接口类型,2017年SATA III接口依然占据主导地位。尽管NVMe协议的M.2硬盘在速度上更胜一筹,但其价格不菲,且部分较老的主板无法兼容。因此,推荐优先考虑SATA接口的2.5英寸固态硬盘,这类硬盘兼容性强,安装过程简单,只需直接连接到主板的SATA端口和电源即可。
存储盘考虑机械硬盘
机械硬盘具有大容量和低价格的特点,非常适合存储照片、视频和备份文件等大量数据。在2017年,1TB和2TB的机械硬盘是市场上的主流选择,它们通常采用3.5英寸的规格,转速为7200转的机械硬盘相比5400转的读写速度要快很多。例如,希捷的BarraCuda系列和西部数据的蓝盘系列,1TB版本的售价大约在300元左右。
选择硬盘时,需关注其缓存容量,64MB的缓存相较于32MB的缓存,能显著增强连续读写的能力,特别是在处理大文件复制时,效果尤为突出。此外,对于台式机,推荐选择3.5英寸的硬盘,它比2.5英寸的笔记本硬盘更加耐用,且在相同容量下价格更优。在安装时,务必确保固定牢固,以防震动对使用寿命造成影响。
混合硬盘的过渡选择
若预算有限,同时希望兼顾速度与存储容量,混合硬盘(SSHD)在2017年成为了理想的过渡选择。这种硬盘在传统HDD的基础上,融入了小容量的SSD缓存,一般有8GB或16GB,系统能够自动将常用文件存放在缓存中,使得启动常用软件的速度几乎可以与SSD相媲美,而价格却比同等容量的SSD便宜大约一半。
不过,SSHD的不足之处也很明显,其缓存容量较小,对于那些不常使用的文件,处理速度还是依赖于机械硬盘,导致整体性能不如纯SSD与纯HDD结合使用。它适合那些不愿花费精力配置双硬盘,但又觉得纯HDD速度太慢的用户,例如家庭娱乐中心或办公用电脑。
主板接口与兼容性
2017年的主板接口值得注意,比如B250和Z270芯片组的主板,一般配备4到6个SATA III接口,足够连接SSD和HDD使用。而一些低端H110主板可能只配备了SATA II接口,这时应避免将SSD连接到这些接口上,以免影响传输速度。
使用NVMe SSD的话,需要确认主板是否配备了M.2接口并兼容NVMe协议,比如Z270主板普遍支持,但H110主板可能仅支持采用SATA协议的M.2硬盘。在安装之前,最好查阅主板的使用说明书,或者使用CPU-Z软件来查看接口的相关参数,以免购买错误的硬件造成不必要的浪费。
电源供电与安装
硬盘的供电问题不容忽视,2017年的电脑电源普遍配备了SATA供电接口,无论是SSD还是HDD,都依赖这种接口供电。在组装过程中,需留意一点,部分电源的SATA接口数量有限,若要连接多个硬盘,可能需要使用SATA供电的分线器,但务必控制数量,避免超出电源的承载能力。
在安装过程中,由于SSD体积小巧,可以轻松地固定在硬盘架或机箱后板。而HDD由于具备机械结构,必须使用螺丝牢固固定,以免因震动产生噪音或对盘片造成损害。在接线环节,要整理好线材,确保不会阻挡机箱风扇的进气,以免影响散热效果。
预算分配与方案推荐
2017年,针对硬盘预算的分配,大多数用户推荐采用“小容量固态硬盘搭配大容量机械硬盘”的配置。举例来说,用300元购买120GB的固态硬盘作为系统盘,再用300元购买1TB的机械硬盘来存储文件,这样总的成本大约在600元左右,既能满足速度需求,又能满足容量需求。
若预算有限,可以先选用1TB的HDD,等经济条件允许时再添置SSD;对于预算较为宽裕的高端用户,则可选择512GB的NVMe SSD,并搭配2TB或4TB的HDD,这更适合热衷于游戏和内容制作的用户。具体选择应根据个人使用需求来定,若以办公为主,则宜在SSD上多投入预算;若资料存储需求大,则应注重HDD的容量。
请问您在2017年购买的台式电脑,配置了哪种硬盘组合?在使用过程中,是否遇到了存储空间不足或读写速度较慢的情况?如果您愿意,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您的使用体验。如果觉得这条信息对您有帮助,请不要吝啬您的点赞,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。